党委教师工作部 人力资源部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师德师风  师德榜样
栉风沐雨育英才,热血丹心铸师魂
发布时间2020-07-10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777

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东亮教授,在教学一线一干就是45年。心里始终装着“精益求精教书,满腔热情育人”。面对诸多诱惑和“机遇”,选择的是坚守。45年的坚守,不甘落后,45年的进取,不知疲倦。凭着对教学事业的无比执着和热爱,勤奋做事,踏实为学,忘我工作,无私奉献,以实际行动诠释了 “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表现出一个老党员应该具有的道德情操。

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,而后又获得“河南省优秀专家”,“河南省优秀教师”,河南省高校“教学名师奖”,“河南省劳动模范”,多次获得“我心中的育人楷模”。主持完成了20余项纵向课题,其中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。获得国家专利4项,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5 项,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,发表论文130 余篇,其中SCI期刊20篇。

一滴水与一桶水

“欲给学生一滴水,老师先要有一桶水,尤其是在当今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。”李东亮教授认为,既然选择了教书的职业,就必须保证自己的“一桶水”永远不要干涸。因此他在工作中坚持学习,不断更新知识,关注本学科前沿和教学的发展方向,问鼎新的、有生命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。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与时俱进,做合格的教师。为了充实这一桶水,他40岁还去进修,56岁还接受外语培训,57岁到英国做访问学者,发SCI论文,63岁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,步入自然科学研究的国家队。一个人学一点新知识并不难,难的是持之以恒不断学习新知识。应该说这一桶水的压力,逐渐成为鞭策他不断进取的动力。读书、上课、做实验、搞研究已经成为生活必须,坚持不懈、孜孜不倦的为学生充实这“一桶水”,周末,假日,甚至大年三十也不例外。他持之以恒,不断进取,成为激励年轻老师向高处走的一股源动力。

献身教育无怨无悔

在担任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的工作外,李东亮教授还是我校脑损伤的机制及靶向干预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。他除了白天忙于教学和教师发展的咨询服务工作外,还利用节假日、公休日、甚至晚上的时间,阅读大量文献,聚焦神经科学的新进展,带领团队把科研推向前沿。李东亮教授白天在平原校区上班,晚上回到新乡经常先到实验室,加班到很晚才回家。有一天晚上他依然在实验室工作到很晚,在回家的路上灯光略显昏暗,疲惫的他意外的被人行道中翘起的砖块绊了一下,身不由己地向前冲了几步,他的身体重重的栽倒在了粗糙的地砖上。摔碎的眼镜片刚好刺向面部,在眼睛下方切出6厘米长的“V”型口,鲜血止不住的流淌,伤势危险。万幸有路人经过呼叫急救车送到了医院,在急诊室缝合11针方止住血。拆线后面部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疤痕,但李东亮教授却并不在意,他还开玩笑说老头子不注重外表,疤痕也没啥影响。这种献身教育、无怨无悔、忘我工作的例子不胜枚举。

钓鱼线成就了脑缺血-再灌注模型

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李东亮老师就开始了以脑损伤的保护为主攻方向、以缺血性脑损伤为突破点的神经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。当时国内有采用四血管阻断全脑缺血动物模型,这种模型需两次手术,费时费力;且全脑缺血影响因素多,结果变异大,针对性不强,要了解某一特定脑区的病理过程,用这种模型就不合适。

李东亮教授1990年用钓鱼线成功地建立了线栓法脑缺血-再灌注模型,这种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临床脑缺血的病理过程,且方法简单。专家认为这种不开颅,可逆性为特点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在国内尚属首创。1991年在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首次报道,便引起广泛关注。先后被邀请到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、河北医科院、上海高血压病研究所介绍经验。三十年来该模型风靡全国,受到同行普遍欢迎。  

教导学生“会学”,答疑中放飞梦想

让学生“学会”知识,更要教“会学”的本领。培养勇于质疑的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李东亮教授常说:“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,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 ”。电紧张电位是电生理学中最难懂的,有一个同学来问这方面的问题,李教授没有直接说答案,而是引导她利用图书馆、互联网等资源自己主动地去解决问题。要求两周后把学到的资料总结,制作PPT,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与老师交流讨论。这样合理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,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加工处理并形成自己的看法,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相关知识,而且培养了同学们“会学”的本领。

李教授热爱学生,想方设法让他们成才、成器。他常说“不能仅满足于学生‘学会’”,更要培养学生 ‘会学’”。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孩子来培养,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,而且要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和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。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。 “学术追求应是大学老师的灵魂,学术建树应是大学老师的本能”作为座右铭,严谨治学,实干进取,奋发有为。年满70的他仍奋战在教学科研前线,追踪热点,洞悉前沿,带领创新团队成功获批省攻关课题2项,经费20万元;地厅级5项,经费6万元;发SCI论文6篇,发明专利2项,为三全学院建设硕士点增砖加瓦,出力出汗。